Admin
2018-09-03 18:48
最新一期《半月谈》报道,记者最近采访发现,部分高校学生组织就像“小官场”,“抱大腿”“混圈子”“打招呼”等不正之风盛行。报道列举了一些典型表现:学生会干事“鞍前马后”,主席部长派头十足;学生骨干培训,白天学思政谈感受,晚上翻墙买酒通宵打牌;聚餐是为了拉拢关系,敬酒要攀交情讲规矩;办校园活动拿回扣,吃喝公款报销……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学生总结自己加入社团的感受,“我在那里最大的收获,就是学会了怎么圆滑地搞关系。”
我上学时的学生干部,印象中都不错,工作后发展大多也很好。当学生干部,在组织、协调、表达等多方面都是很好的锻炼,即便工作后不从政,也会终身受益。离开校园多年,如今的学生干部啥样,不太了解。偶尔从媒体上看到一些有关学生组织、学生干部的负面信息,比如有公司招聘“学生干部减分”,有大学教授发文称“我的研究生,学生会干部不招”,但在我的认知中,前者有炒作的成分,后者对某一群体全盘否定,也难说理性。由于一直停留在过去美好印象中,尽管《半月谈》近乎颠覆性的报道仅涉及部分高校学生组织,也让我感到震惊。
我当然明白,这仍然是个别现象,大部分高校学生组织还是能以服务学生为宗旨,引领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,今日新闻,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氛围,但即便非主流,这样的学生组织的负面效应仍值得重视。从眼前看,它会让学生组织在学生中间没了公信力和向心力;从长远看,一旦更多学会玩弄权谋的“油子”进入政界,绝非百姓之福。
大学生,小的十八九岁,大的不过二十出头,正是展示本真的年龄,却过早变得圆滑、世故。其中有个人方面的原因,比如,有的学生加入学生会、社团组织,是怀着“刷简历”“拿保研加分”等目的,背离为学生服务、因兴趣而联合的初衷。对此,高校应完善相关规定,避免在保研、评优等各类竞争评比中,过高突出学生干部的加分比重,避免依据学生干部层级拉开较大差距,让不当企图难以得逞。
个人原因之外,也有环境因素。可以说,“抱大腿”“混圈子”“打招呼”……所有这些“恶习”,都是社会不良现象在他们身上的反映;作为涉世不深的年轻人,他们的行为并没有多少“创新”成分,更多时候不过是跟着大人“有样学样”。让他们“好起来”,大人首先要“好起来”。
而避免学生团体机关化、行政化,最根本途径是让学生组织回归学生自治、服务学生的职能。以学生会为例,其定位是学生自治组织,但目前,在不少高校,却成了一个“准官办机构”。定位不同,运行规则自然不一样:学生自治组织,干部是为学生服务的,谁当干部学生说了算,干得不好拿你下来,对学生也就会有所敬畏;“准官办机构”,承担着部分管理职能——管着学生,手握权力,今日新闻,慢慢也就有了“官气”,运行规则自然也就变味了。
学生组织成了“小官场”,“预备队”刚上路就走歪了,当然令人担心。但上面也说了,他们更多是在“有样学样”,只要大人以身作则,加之相关制度做保障,将刚走上歪路的他们拉回来,并不困难。